English

讴歌科教兴国的乐章

1999-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科学史研究表明,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是25—45岁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青年

美的内在是科学;

美的外在是艺术。

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构成人类的全部创造。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著名的作家徐迟先生曾由衷地讲:“我是一直在期待着有更多的文学家和写作者来读一点科学、科技方面的著作,来写一写科学家,写一写科学的。”他这样讲,也身先示范地去做了。早在20多年前,当科学的春天“重返华夏的历史时刻来临的时候,他就以脍炙人口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等文,如躁动已久的春雷传遍海内外。正当我们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下迈向新世纪时候,徐迟先生又主编出版了以记录中国杰出中青年科学家成长、创业历程为内容的《成功启示录》一书。由于这部书定稿于先生临终前几周,因而,尤其体现了先生献身于文学艺术创作与科学结合、为科学技术发展讴歌的睿智与情怀。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不能不更紧紧地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不能不为捍卫文学艺术自身的科学性内涵而学习、而工作,即为“文学艺术的科学”而奋斗,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酿就的笑话,或是误入诸如反科学的“特异功能”的歧途;另一方面,则要提倡“科学的文学艺术”,即属于科学技术的,为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的文学艺术,只有这样的文学艺术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现代社会人类增长科学技术素质之需显示其美的力量。《成功启示录》就是这样一部属于科学的文学创作文集。

这部文集收录了当代著名中青年科学家白春礼、陈章良、冯长根、林宗坚、刘增良、彭实戈、史培军、王珉、吴启迪、尤政和祝茜等11位人才的事迹。以真情实感的笔触,生动描述了他们各自成长的历程,每个人都有一笔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每个人都有一身高尚人格的优秀品质,每个人都有一份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尽管他们各自的背景和研究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同一支报国之歌、磨砺成长之歌!当你读过“原子显微科学的华夏先驱——记杰出中年科学家白春礼”之后,在佩服作家用如此令人着迷的艺术语言,深入浅出地认识了原本无缘理解的“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理论的同时,还深深为白春礼的崇高追求和艰苦创业精神所震撼,使你油然而生敬佩之心!当你读过“黄土地的儿子——史培军”和“北极的眼睛——祝茜”等文章之后,思绪会久久地沉浸在对“广袤大漠中的遗迹”和“无垠雪原中的身影”的爱念之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文集中的作者大都是与科学家们相仿的中青年作家,相对于徐迟先生来说是新一代从事科学与文学艺术联姻工作的,可谓后继盛旺。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科技落后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是一件极其伟大、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当然需要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更需要全体人民都理解科学家的事业、了解科学家事业的内涵,接受科学家们的科学教导和忠告,学习科学家们成长的经验,于是,就需要文学艺术去表现他们、诠释他们的学问、普及他们的思想。《成功启示录》再一次把“文学艺术的科学”与“科学的文学艺术”这一对孪生问题,醒钟般地发聩于耳,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知道,科学史研究表明,从1500-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统计,科学发明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有人对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分析,其平均年龄也在35岁,化学奖39岁,医学生理奖41岁,诺贝尔奖获得者70%-80%是在45岁以下,这个年龄大致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青年。如果说本世纪前80年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族科学尚未取得辉煌发展的机遇,那么,最近20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时期,中国开始步入了广出科技人才的新阶段:一个新一代中青年成长起来的时代,一个产生更新一代中青年科学家的时代。我们需要一大批文学艺术家讴歌正在成长着的科技精英,我们需要一大批文学艺术家广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新一代青少年也需要一大批像《成功启示录》一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经验和榜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